下頜骨修復是否需移植腓骨取決于缺損程度,可通過自體骨移植、人工骨替代、牽張成骨技術、血管化腓骨移植、鈦網重建等方式治療。嚴重缺損通常由創傷、腫瘤切除、先天畸形、感染性骨壞死、放射性骨損傷等原因引起。
1、缺損評估:
下頜骨修復方案需根據缺損范圍決定,小于6厘米的局限性缺損可采用髂骨或肋骨移植,超過6厘米的廣泛缺損需考慮血管化腓骨移植。三維CT重建可精確評估骨缺損體積與形態,同時需評估軟組織覆蓋情況。
2、自體骨移植:
髂骨移植適用于中小型缺損修復,具有天然骨誘導特性。肋骨移植適合修復下頜支缺損,但存在彎曲度不足的問題。這兩種方式無需顯微血管吻合,手術創傷相對較小,術后6-8周可完成骨愈合。
3、人工骨替代:
羥基磷灰石復合材料或β-磷酸三鈣可用于非承重區小范圍缺損,避免取骨區并發癥。這類材料需配合鈦板固定,但存在機械強度不足的局限,不適合超過3厘米的連續性缺損修復。
4、血管化腓骨移植:
超過6厘米的節段性缺損需采用帶腓動脈的游離腓骨瓣,可同時修復復合組織缺損。腓骨可截斷塑形模擬下頜弧度,骨皮瓣存活率可達95%。該手術需顯微外科技術,術后需監測血管危象。
5、復合重建技術:
鈦網聯合松質骨移植適用于復雜三維缺損,CAD/CAM技術可預制個性化修復體。牽張成骨技術通過骨運輸逐漸延長殘存下頜骨,適用于兒童患者,但治療周期長達3-6個月。
術后需流質飲食4-6周避免植骨區受壓,逐步過渡到軟食。口腔功能訓練應在骨愈合后開始,包括張口訓練與咬合調整。定期影像學檢查評估骨整合情況,血管化移植患者需終身避免吸煙以維持血供。康復期間建議補充鈣質與維生素D,適度進行頸部肌肉鍛煉促進血液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