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癬不治療可能由真菌持續繁殖、皮膚屏障破壞、繼發細菌感染、炎癥反應加重、誘發慢性皮炎等原因引起,可通過外用抗真菌藥膏、口服抗真菌藥物、局部皮膚護理、控制誘發因素、就醫系統治療等方式干預。
1、真菌擴散:
股癬由紅色毛癬菌等皮膚癬菌感染引起,未治療時真菌會向周圍皮膚擴散,導致皮損面積擴大。典型表現為環形紅斑邊緣隆起,伴隨脫屑和瘙癢,可能蔓延至臀部或下腹部。日常需保持患處干燥,避免抓撓,穿透氣棉質內衣。
2、皮膚潰爛:
長期搔抓會導致表皮破損,形成糜爛或滲出性創面。破損皮膚可能繼發金黃色葡萄球菌等細菌感染,出現膿皰或蜂窩織炎。建議使用溫和洗劑清潔,局部涂抹莫匹羅星軟膏預防感染,嚴重時需口服頭孢類抗生素。
3、色素沉著:
慢性炎癥刺激會使患處產生炎癥后色素沉著,表現為褐色斑塊。這種情況在深膚色人群中更明顯,可能持續數月甚至數年。早期規范使用聯苯芐唑乳膏等抗真菌藥物,配合氫醌乳膏可減輕色素沉積。
4、苔蘚樣變:
反復發作會導致皮膚增厚粗糙,形成苔蘚樣變或皸裂。這種情況與持續搔抓引起的慢性刺激有關,常見于腹股溝褶皺處。需短期使用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控制炎癥,配合尿素軟膏軟化角質。
5、全身風險:
免疫功能低下者可能發生真菌播散,罕見情況下引發敗血癥。糖尿病患者未控制股癬會增加下肢感染風險。系統治療需口服伊曲康唑或特比萘芬,合并糖尿病者需同步調控血糖。
股癬患者日常應避免共用毛巾,洗澡后徹底擦干腹股溝區域。飲食上減少高糖食物攝入,適當補充維生素A和鋅促進皮膚修復。可選擇快走、游泳等減少局部摩擦的運動,出汗后及時更換衣物。病程超過兩周或出現化膿需皮膚科就診,頑固性病例可能需真菌培養指導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