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減少癥患者可通過調整飲食輔助改善癥狀。適宜的食物主要有富含鐵質的紅肉和動物肝臟、維生素B12含量高的魚類和蛋類、維生素C豐富的柑橘類水果、高蛋白的豆制品以及促進造血的深色綠葉蔬菜。
鐵是血小板生成的重要原料,缺鐵性貧血常伴隨血小板減少。牛肉、豬肝等動物性食物含血紅素鐵,吸收率較高,搭配獼猴桃等維生素C食物可提升鐵吸收率。每周食用2-3次動物血制品如鴨血粉絲也能有效補鐵。
維生素B12缺乏會導致巨幼細胞性貧血,間接影響血小板生成。三文魚、沙丁魚等深海魚及雞蛋蛋黃含有活性維生素B12,乳制品中的鈣質也有助于血小板聚集。建議每天保證1個全蛋和200毫升酸奶攝入。
蛋白質是造血原料基礎,植物蛋白與動物蛋白需均衡攝入。北豆腐蛋白質含量達12.2克/100克,腐竹的支鏈氨基酸有助于骨髓造血功能恢復。腎功能正常者可每日食用50克大豆制品。
深色蔬菜同時提供葉酸和維生素K。菠菜、莧菜含有的葉酸參與DNA合成,而維生素K能改善凝血功能。焯水后涼拌可保留更多營養素,每日應攝入300克以上新鮮蔬菜。
血小板計數低于30×10?/L或伴隨牙齦自發出血需立即就醫。飲食調理僅適用于輕度血小板減少,中重度患者需配合促血小板生成素或免疫球蛋白治療。特殊人群如孕婦應避免過量食用動物肝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