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息肉是否需要處理主要取決于息肉類型、大小及病理性質,通常腺瘤性息肉、直徑超過10毫米的息肉、伴有不典型增生的息肉需積極干預。胃息肉的處理方式主要有內鏡下切除、定期隨訪觀察、藥物治療、手術切除、病理活檢評估。
1、內鏡下切除
內鏡下黏膜切除術適用于直徑5-20毫米的廣基息肉或帶蒂息肉,操作通過內鏡引導下電切或套扎完成。該方法對早期癌變或高級別上皮內瘤變具有診斷和治療雙重價值,術后需禁食6-8小時并監測出血風險。常見并發癥包括穿孔和遲發性出血,術后3-6個月需復查胃鏡確認切除效果。
2、定期隨訪觀察
對于直徑小于5毫米的炎性或增生性息肉,建議每1-2年進行胃鏡復查。隨訪期間發現息肉增大超過50%或形態改變時需考慮干預,合并幽門螺桿菌感染者應優先根除治療。長期服用質子泵抑制劑者若發現胃底腺息肉,調整用藥后可能自行消退。
3、藥物治療
幽門螺桿菌陽性合并胃息肉者需采用四聯療法根除治療,常用藥物包括奧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和枸櫞酸鉍鉀。對于反流性食管炎相關的炎性息肉,規律使用雷貝拉唑可減少復發。藥物控制對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可延緩進展但無法根治。
4、手術切除
直徑超過2厘米的廣基息肉、內鏡切除失敗的病例或疑似惡變者需外科手術。腹腔鏡下胃局部切除術適用于局限病變,全胃切除僅用于彌漫性息肉病伴癌變。術前需通過超聲內鏡評估浸潤深度,術后病理確診后按胃癌分期決定后續治療。
5、病理活檢評估
所有胃息肉均應活檢明確病理類型,腺瘤性息肉惡變概率可達20%-40%。病理報告需注明細胞異型程度和切緣狀態,高級別上皮內瘤變者需在3個月內完成根治性切除。特殊類型如幼年性息肉病需檢測SMAD4基因突變。
胃息肉患者日常需保持低鹽低脂飲食,避免腌制及煙熏食品攝入。規律進食并控制進餐速度,餐后1小時內避免平臥以防反流。戒煙限酒可降低黏膜損傷風險,合并貧血者應補充鐵劑和維生素B12。建議每6-12個月檢測胃蛋白酶原比值,幽門螺桿菌感染者家庭成員應同步篩查。出現上腹持續疼痛、嘔血或體重下降時需立即復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