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失禁可能由肛門括約肌損傷、神經系統疾病、直腸炎癥、盆底肌功能障礙、老年性退化等因素引起。這種情況在產后女性、老年人群及神經系統疾病患者中較為常見,表現為無法自主控制排便,可能伴隨肛門潮濕、皮膚刺激等癥狀。
肛門括約肌損傷是常見原因之一,多見于分娩時會陰撕裂或肛門手術后的并發癥。這類患者可能同時存在肛門疼痛或瘢痕形成。輕度損傷可通過凱格爾運動增強盆底肌力量,嚴重者需手術修復括約肌。
神經系統疾病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多發性硬化或脊髓損傷會影響排便反射。患者常伴有肢體麻木或排尿障礙。治療需針對原發病,配合生物反饋訓練改善直腸感覺功能。
直腸炎癥性疾病如潰瘍性結腸炎會導致直腸敏感性異常。這類患者多有腹痛、黏液血便史。控制炎癥活動后,失禁癥狀可緩解,必要時使用止瀉藥物調節腸蠕動。
盆底肌功能障礙表現為肌肉協調性下降,常見于長期便秘用力排便者。患者可能伴隨直腸脫垂或排便不盡感。盆底康復治療結合排便習慣訓練能有效改善癥狀。
老年性退化涉及肛門直腸感覺減退和肌力下降。建議增加膳食纖維攝入,定時排便訓練。若出現突發失禁或伴隨體重下降,需排除直腸腫瘤可能。
癥狀持續超過1周或伴隨發熱、便血時,應及時就診肛腸科。醫生可能通過肛門指檢、肛管直腸測壓或磁共振成像明確病因。多數患者經規范治療可獲得顯著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