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發稀疏可能由多種因素引起,主要分為生理性因素和病理性因素兩類。生理性因素包括遺傳傾向、激素水平變化、營養缺乏;病理性因素涉及自身免疫性疾病和局部感染。
遺傳性脫發雄激素性脫發是最常見的生理性因素,毛囊對二氫睪酮敏感導致毛囊微型化。表現為發際線后移或頭頂部頭發逐漸變細變軟。可通過米諾地爾外用溶液、非那雄胺口服藥物延緩進展,嚴重者可考慮毛發移植手術。
激素波動如產后、更年期或甲狀腺功能異常時,毛囊生長周期紊亂會出現彌漫性脫發。產后脫發通常在6-12個月內自行恢復,甲狀腺相關脫發需糾正原發病。伴隨癥狀包括皮膚干燥、體重異常波動等。
鐵蛋白水平低于30μg/L或維生素D缺乏可能引起休止期脫發。表現為頭發整體稀疏但無特定脫發區域。建議增加紅肉、深綠色蔬菜攝入,必要時在醫生指導下補充營養素制劑。
斑禿屬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系統錯誤攻擊毛囊導致圓形脫發斑塊。可局部注射糖皮質激素或使用接觸性免疫療法。約50%患者伴有指甲點狀凹陷等甲改變。
頭皮真菌感染如頭癬會造成局部脫發伴鱗屑或膿皰,通過皮膚鏡和真菌培養可確診。需口服抗真菌藥物聯合外用洗劑治療,避免搔抓導致感染擴散。
若脫發區域出現紅腫疼痛、快速擴大或伴隨全身癥狀,建議盡早就診皮膚科。通過毛發顯微鏡檢查、血液激素檢測等手段明確病因后針對性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