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疽病是由細菌引起的傳染病。病原體為炭疽桿菌,屬于革蘭氏陽性需氧芽孢桿菌,其芽孢在自然環境中可存活數十年,具有極強的抵抗力。
一、病原學特征:
炭疽桿菌在繁殖期會分泌三種毒素蛋白——保護性抗原、致死因子和水腫因子,這三種成分協同作用導致組織壞死和全身中毒癥狀。細菌在動物體內呈短鏈狀排列,體外培養時則形成長鏈,其芽孢形態對紫外線、干燥和化學消毒劑有顯著耐受性。
二、傳播途徑差異:
皮膚炭疽通過接觸患病動物皮毛感染,肺炭疽因吸入含芽孢的塵埃致病,腸炭疽則源于食用未煮熟的污染肉類。不同感染途徑引發的潛伏期存在差異,皮膚型通常1-7天,吸入型可能短至數小時即發病。
三、臨床表現鑒別:
皮膚炭疽特征性表現為無痛性焦痂伴周圍水腫,肺炭疽呈暴發性縱隔炎伴出血性胸腔積液,腸炭疽則表現為急腹癥伴血性腹瀉。所有類型均可發展為敗血癥,但皮膚型預后相對較好,及時治療死亡率低于1%。
預防措施包括高危職業人員接種疫苗、處理動物制品時穿戴防護裝備、可疑污染物用高壓蒸汽滅菌。畜牧區應規范病死動物處理,使用10%甲醛溶液對環境消毒。日常避免接觸來源不明的動物制品,食用肉類需徹底加熱,出現可疑暴露后應盡早進行預防性抗生素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