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藥物過敏需從用藥前評估、規范用藥流程、密切觀察反應等多方面入手。主要有詳細詢問過敏史、避免交叉過敏藥物、規范藥物皮試操作、用藥后密切觀察、備好急救措施等方法。
1、詢問過敏史
用藥前需詳細詢問患者既往藥物過敏史及家族過敏史,重點記錄曾引發過敏反應的藥物名稱、過敏癥狀及嚴重程度。對青霉素類、頭孢類、磺胺類等易致敏藥物需特別關注。有嚴重過敏史者應在病歷顯著位置標注警示信息,避免再次接觸同類或結構相似藥物。
2、避免交叉過敏
部分藥物存在交叉過敏現象,如對青霉素過敏者可能對頭孢菌素類產生交叉反應。選擇替代藥物時需查閱藥物化學結構,避免使用具有相似活性基團的藥物。中藥注射劑如清開靈、雙黃連等也需警惕成分交叉致敏可能。
3、規范藥物皮試
對規定需皮試的藥物如青霉素、破傷風抗毒素等,必須嚴格按規范進行皮膚過敏試驗。皮試液需現配現用,注射部位選擇前臂屈側,同時設置生理鹽水對照。皮試后觀察30分鐘,出現紅暈直徑超過3毫米或伴偽足為陽性反應。
4、用藥過程觀察
首次用藥或易過敏藥物靜脈滴注時,初始15-30分鐘需緩慢滴注并專人監護。門診患者注射后應留觀30分鐘。警惕皮膚瘙癢、紅斑、胸悶等早期過敏信號,出現異常立即停藥并評估。生物制劑、造影劑等需特別注意遲發型過敏反應。
5、急救準備
使用易致敏藥物的場所應配備腎上腺素注射液、地塞米松等急救藥品及氧氣、氣管插管設備。醫務人員需掌握過敏性休克搶救流程,對高風險患者可預防性使用抗組胺藥物。患者出現喉頭水腫、血壓下降等嚴重反應時立即啟動急救預案。
除規范醫療操作外,患者應建立個人藥物過敏檔案,避免自行用藥。出現可疑藥物疹時應記錄用藥清單并及時就診。過敏體質者就醫時需主動告知過敏史,必要時佩戴醫療警示手環。日常避免濫用抗生素、解熱鎮痛藥等易致敏藥物,中藥湯劑使用前需充分煎煮以降低致敏性。醫療機構需定期更新藥物過敏警示系統,加強醫務人員過敏搶救培訓,從多環節降低藥物過敏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