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性痢疾的臨床表現主要有發熱、腹痛、腹瀉、里急后重、黏液膿血便。細菌性痢疾是由志賀菌感染引起的腸道傳染病,典型癥狀可分為輕型、普通型、重型及中毒型,需結合實驗室檢查確診。
1、發熱
多數患者起病急驟,體溫可達39攝氏度以上,伴隨畏寒或寒戰。發熱通常持續2-3天,與細菌毒素引發的全身炎癥反應有關。兒童可能出現高熱驚厥,老年患者可表現為持續低熱。退熱藥物需在醫生指導下使用,避免掩蓋病情進展。
2、腹痛
以左下腹陣發性絞痛為主,排便后暫時緩解。腹痛由腸黏膜潰瘍和腸蠕動亢進導致,嚴重者可出現全腹壓痛。嬰幼兒常表現為哭鬧不安、屈膝蜷縮體位。腹痛程度與病變范圍相關,中毒型痢疾可能腹痛不明顯但病情危重。
3、腹瀉
每日排便可達10-30次,初期為稀水樣便,后轉為黏液膿血便。典型特征為便量少但便意頻繁,系直腸受炎癥刺激所致。慢性痢疾患者可能出現腹瀉與便秘交替。需注意補液防止脫水,重度脫水可能引發循環衰竭。
4、里急后重
表現為肛門墜脹、排便不盡感,即使無糞便排出仍反復產生便意。這是直腸壁神經末梢受炎癥刺激的典型癥狀,嚴重者可能導致肛門括約肌松弛。里急后重可持續至其他癥狀消失,影響患者休息與營養攝入。
5、黏液膿血便
糞便中混有大量黏液、膿細胞和新鮮血液,鏡檢可見大量紅細胞、白細胞及巨噬細胞。此特征可與普通腸炎鑒別,反映結腸黏膜壞死脫落過程。中毒型痢疾可能早期無典型便樣,需通過肛拭子檢測確診。
細菌性痢疾患者應嚴格隔離至癥狀消失,餐具需煮沸消毒。飲食選擇低渣流質如米湯、藕粉,避免牛奶等產氣食物。恢復期可逐步添加蒸蛋、蘋果泥等低纖維食物,注意補充電解質。接觸患者后需用含氯消毒液洗手,污染衣物應單獨清洗。出現持續高熱、意識改變或尿量減少等脫水表現時需立即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