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經周期不規律可能由生理性因素或病理性因素引起。常見原因包括精神壓力過大、過度節食或肥胖、多囊卵巢綜合征、甲狀腺功能異常以及子宮內膜病變等。
精神壓力過大會干擾下丘腦-垂體-卵巢軸的正常功能,導致激素分泌紊亂。長期處于焦慮、緊張狀態可能引發月經推遲或提前。保持規律作息、進行適度運動和心理疏導有助于改善癥狀。
過度節食或肥胖均會影響雌激素水平。體脂率低于17%可能造成閉經,而肥胖則易導致月經稀發。通過均衡飲食將體重控制在BMI18.5-23.9范圍內,多數月經異常可自行恢復。
多囊卵巢綜合征是育齡期女性常見的內分泌疾病,典型表現為月經稀發、痤瘡和多毛。該病與胰島素抵抗密切相關,可能伴隨不孕風險。臨床常用二甲雙胍、炔雌醇環丙孕酮等藥物調節激素水平。
甲狀腺功能異常中,甲亢可能導致月經頻發,甲減則易引起月經稀發。患者常伴有心悸、怕熱或畏寒、乏力等癥狀。需通過甲狀腺激素檢測確診,使用左甲狀腺素鈉或甲巰咪唑等藥物治療原發病。
子宮內膜病變如子宮腺肌癥、子宮內膜息肉等器質性疾病,除月經紊亂外還可能引發異常子宮出血。宮腔鏡檢查可明確診斷,必要時需行病灶切除術。
若月經周期持續紊亂超過3個月,或伴隨嚴重腹痛、大量血塊等情況,建議及時就診婦科進行激素六項、B超等檢查。40歲以上女性突然出現月經不規律需警惕圍絕經期提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