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神經性厭食癥可能由心理壓力、家庭環境、完美主義傾向、遺傳因素、神經內分泌紊亂等原因引起,表現為刻意節食、體重異常下降、體象障礙等癥狀。
1、心理因素:
兒童因學業競爭或社交焦慮產生心理壓力,可能通過控制進食獲得掌控感。典型表現為拒絕正常餐量,對食物熱量過度關注,伴隨情緒低落或易怒。需通過心理疏導改善認知偏差,建立健康飲食觀念。
2、家庭影響:
父母過度強調體型或不當飲食教育易誘發行為模仿。患兒常隱藏進食行為,出現餐后催吐或過度運動。家庭治療需調整互動模式,避免強制喂食,采用共同進餐營造輕松氛圍。
3、性格特質:
追求完美的兒童更易出現體象認知扭曲,即使體重偏低仍主觀認為肥胖。表現為頻繁稱重、測量身體部位,拒絕高熱量食物。認知行為療法可幫助建立正確體象認知。
4、生物學因素:
該病可能與5-羥色胺系統異常有關,常伴有閉經、心率減慢等生理癥狀。血液檢查可見電解質紊亂,需監測心率、血壓等生命體征,嚴重時需住院進行營養支持。
5、社會文化:
媒體傳播的瘦身文化可能強化病態審美,青少年出現模仿性節食行為。伴隨社交退縮、注意力下降等癥狀,需限制接觸不良信息,加強同伴支持系統建設。
保證每日攝入足量蛋白質如雞蛋、魚肉,配合香蕉、燕麥等富含色氨酸的食物有助于情緒調節。溫和運動如瑜伽、散步可改善身體感知,避免劇烈消耗。定期記錄生長曲線,出現體重持續下降或暈厥需立即就醫。建立非體重相關的獎勵機制,通過繪畫、音樂等轉移對體型的過度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