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泡期受孕概率相對較低,受孕可能性與卵泡發育階段、激素水平、同房時機等因素相關。
1、卵泡發育階段:
卵泡期指月經周期第1-14天,早期卵泡未成熟時受孕概率接近零。優勢卵泡直徑達18-25mm時接近排卵,此時同房可提高受孕機會。超聲監測能精準判斷卵泡成熟度。
2、激素水平變化:
卵泡期雌激素水平逐步上升,宮頸黏液從稠厚變為稀薄透明。排卵前24-36小時出現LH峰,分泌物呈蛋清狀拉絲時提示即將排卵,是易受孕窗口期。
3、基礎體溫監測:
卵泡期基礎體溫維持在36.5℃以下,排卵后因孕酮作用上升0.3-0.5℃。持續記錄體溫曲線可輔助判斷排卵日,排卵前2天至后1天為最佳受孕時段。
4、病理因素影響:
多囊卵巢綜合征可能導致卵泡發育障礙,表現為月經稀發、無優勢卵泡。高泌乳素血癥會抑制促性腺激素分泌,兩者均需通過溴隱亭、來曲唑等藥物干預。
5、子宮內膜狀態:
卵泡期子宮內膜從3mm逐漸增厚至7-10mm,三線征清晰時更利于胚胎著床。宮腔粘連或內膜息肉可能影響容受性,需宮腔鏡手術處理。
備孕期間建議每日攝入400μg葉酸,選擇慢跑、游泳等中等強度運動。排卵試紙聯合超聲監測能更準確捕捉排卵時機,同房頻率保持每2-3天一次為宜。若規律同房未孕超過1年,需排查輸卵管通暢度及精液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