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栓塞的主要原因有靜脈血流淤滯、血管內皮損傷、血液高凝狀態、骨折或手術創傷、惡性腫瘤等。肺栓塞是血栓阻塞肺動脈或其分支導致的臨床急癥,嚴重時可危及生命。
1、靜脈血流淤滯
長期臥床、久坐或下肢活動受限會導致靜脈血流速度減慢,增加血栓形成概率。妊娠期子宮壓迫盆腔靜脈、肥胖患者腹壓增高也可能造成靜脈回流受阻。這類情況需通過踝泵運動、梯度壓力襪等物理方式促進血液循環,高危人群可考慮預防性抗凝治療。
2、血管內皮損傷
外科手術特別是骨科關節置換、嚴重創傷可直接損傷血管壁。中心靜脈置管、化療藥物刺激等醫源性因素也會破壞內皮完整性。內皮損傷后膠原暴露激活凝血系統,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核心。術后早期活動和使用低分子肝素能有效降低風險。
3、血液高凝狀態
遺傳性抗凝血酶缺乏、蛋白C/S缺陷等易栓癥會導致生理性抗凝機制異常。獲得性因素包括口服避孕藥、激素替代治療、腎病綜合征等。這類患者需定期監測D-二聚體,必要時長期服用抗凝藥物預防血栓復發。
4、骨折或手術創傷
骨盆骨折、下肢長骨骨折時骨髓腔脂肪顆粒和破碎組織可能進入血流。大型手術過程中組織因子釋放會啟動外源性途徑凝血。此類患者除常規抗凝外,術中可采用下腔靜脈濾器攔截大塊栓子。
5、惡性腫瘤
胰腺癌、肺癌等惡性腫瘤細胞分泌促凝物質激活凝血系統。化療會進一步加重高凝狀態。腫瘤相關肺栓塞需權衡出血風險,通常選擇低分子肝素而非華法林進行抗凝治療。
預防肺栓塞需結合風險因素采取分級措施。普通人群應避免久坐超過兩小時,長途旅行時定期活動下肢。術后患者按醫囑使用抗凝藥物,穿戴醫用彈力襪。出現突發胸痛、呼吸困難等癥狀應立即就醫。確診后需規范抗凝治療至少三個月,期間定期監測凝血功能,避免劇烈運動和外傷。飲食上增加飲水保持血液稀釋狀態,適量補充維生素K含量穩定的綠葉蔬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