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潰瘍通常無須切胃,多數患者可通過藥物治療和生活方式調整控制病情。胃潰瘍的治療方法主要有抑制胃酸分泌、根除幽門螺桿菌、保護胃黏膜、調整飲食結構、定期復查。
1、抑制胃酸分泌
質子泵抑制劑是治療胃潰瘍的核心藥物,能有效減少胃酸分泌,促進潰瘍愈合。常用藥物包括奧美拉唑、蘭索拉唑、泮托拉唑等。這類藥物通過阻斷胃壁細胞的質子泵,顯著降低胃內酸度,為潰瘍創面修復創造有利環境。H2受體拮抗劑如法莫替丁、雷尼替丁也可作為輔助用藥,但抑酸效果相對較弱。
2、根除幽門螺桿菌
幽門螺桿菌感染是胃潰瘍的主要病因,標準三聯療法包含質子泵抑制劑聯合兩種抗生素。常用抗生素組合有阿莫西林加克拉霉素,或甲硝唑加四環素。治療周期通常為10-14天,完成療程后需進行碳13呼氣試驗確認根除效果。根除成功后能顯著降低潰瘍復發率,避免病情進展為慢性潰瘍。
3、保護胃黏膜
鉍劑和硫糖鋁等胃黏膜保護劑可在潰瘍表面形成保護膜,阻隔胃酸侵蝕。枸櫞酸鉍鉀不僅能覆蓋創面,還具有抑制幽門螺桿菌的作用。前列腺素衍生物如米索前列醇能增強胃黏膜防御能力,但可能引起腹瀉等副作用。這類藥物特別適合因非甾體抗炎藥導致的潰瘍患者。
4、調整飲食結構
避免辛辣刺激、過酸過熱食物可減少胃黏膜刺激,少食多餐能均衡胃酸分泌。建議選擇易消化的蛋白質如魚肉、蛋清,富含果膠的蘋果、南瓜有助于黏膜修復。限制咖啡、酒精攝入,戒煙可改善胃黏膜血流。飲食調整需長期堅持,配合藥物治療效果更佳。
5、定期復查
胃鏡檢查是評估潰瘍愈合的金標準,治療后6-8周應復查確認愈合情況。對于頑固性潰瘍或伴有不典型增生的患者,需增加復查頻率監測癌變風險。血清胃蛋白酶原檢測可評估胃黏膜狀態,幽門螺桿菌抗體檢測能判斷是否復發。長期服用非甾體抗炎藥者應每半年評估胃腸風險。
胃潰瘍患者日常應保持規律作息,避免過度勞累和情緒緊張。適當進行散步、太極拳等溫和運動有助于胃腸蠕動,但應避免劇烈運動增加腹腔壓力。若出現嘔血、黑便、劇烈腹痛等警示癥狀,或潰瘍經規范治療3個月未愈,需考慮并發癥可能,此時可能需評估手術指征。手術方式通常為局部切除而非全胃切除,僅適用于合并穿孔、梗阻或癌變等嚴重并發癥的極少數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