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P在醫學上是梅毒螺旋體Treponemapallidum的縮寫,主要用于梅毒血清學檢測,包括非特異性抗體試驗如RPR和特異性抗體試驗如TPPA。
1、梅毒篩查指標:
TP檢測是梅毒診斷的核心手段,非特異性試驗如快速血漿反應素環狀卡片試驗RPR通過檢測心磷脂抗體篩查感染,陽性結果需結合特異性試驗確認。特異性試驗如梅毒螺旋體顆粒凝集試驗TPPA直接檢測TP抗體,兩者聯合可提高診斷準確性。
2、感染分期判斷:
TP抗體滴度變化有助于判斷疾病分期,一期梅毒患者RPR滴度通常≥1:16,二期梅毒可達1:32以上。神經梅毒需通過腦脊液TPPA檢測確診,胎傳梅毒則需對比母嬰抗體滴度差異。
3、治療監測標準:
規范治療后非特異性抗體滴度應下降4倍以上,若6個月內未達標需評估治療失敗。青霉素G是首選藥物,對芐星青霉素過敏者可選用多西環素或頭孢曲松。
4、假陽性干擾因素:
自身免疫疾病、妊娠、HIV感染可能導致RPR假陽性,老年人群假陽性率可達1%-2%。特異性試驗假陽性多見于麻風、萊姆病等螺旋體交叉感染,需結合臨床表現鑒別。
5、特殊人群應用:
HIV感染者合并梅毒時可能出現血清學檢測延遲,需增加檢測頻率。孕婦應在孕早期、晚期各檢測1次TP,確診感染者需完成驅梅治療并每月復查RPR至分娩。
日常預防需避免高危性行為并使用避孕套,確診患者應完成全程青霉素治療并定期復查血清學指標。梅毒抗體陽性者即使治愈后TPPA通常終身陽性,但RPR轉陰提示臨床治愈。接觸梅毒患者后4周內進行暴露后預防可降低感染風險,合并HIV感染需延長隨訪至24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