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耳道炎快好的癥狀主要有疼痛減輕、分泌物減少、瘙癢緩解、聽力改善、耳道腫脹消退等。外耳道炎是外耳道皮膚及皮下組織的炎癥,多由細菌或真菌感染引起,及時治療可有效緩解癥狀。
1、疼痛減輕
外耳道炎急性期常伴有明顯耳痛,尤其在咀嚼或牽拉耳廓時加重。隨著炎癥控制,疼痛程度逐漸減輕,從持續性鈍痛轉為偶發輕微刺痛,提示局部組織修復和炎癥消退。患者可感知耳部壓迫感或不適感明顯緩解,此時需繼續遵醫囑使用抗生素滴耳液如氧氟沙星滴耳液,避免外力刺激耳道。
2、分泌物減少
化膿性外耳道炎早期可見黃色或黃綠色膿液滲出。病情好轉時分泌物量顯著減少,性狀由稠厚膿性變為稀薄漿液性,最后完全消失。需注意清理分泌物時使用無菌棉簽輕柔擦拭外耳道口,禁止深入耳道以免損傷皮膚屏障。真菌性外耳道炎可見白色絮狀分泌物減少。
3、瘙癢緩解
慢性外耳道炎或過敏因素導致的炎癥常伴劇烈瘙癢。治療有效時瘙癢頻率和強度降低,患者搔抓行為減少。此時應避免用指甲或尖銳物掏耳,可遵醫囑使用含氫化可的松的復方滴耳劑控制過敏反應。保持耳道干燥有助于防止癥狀反復。
4、聽力改善
耳道腫脹或分泌物堵塞會導致傳導性聽力下降。炎癥消退后耳道通暢度恢復,患者自覺耳悶脹感消失,對聲音的清晰度提高。若聽力未完全恢復需排查是否合并中耳炎或鼓膜損傷。避免游泳或耳道進水可加速聽力功能康復。
5、耳道腫脹消退
急性炎癥期耳道皮膚充血增厚,嚴重時可見耳道狹窄。恢復期可見耳道壁紅腫減退,皮膚皺褶重新顯現,耳鏡觀察可見正常皮膚紋理。此時可逐步停用抗生素,改用促進表皮修復的硼酸酒精滴耳液。日常需避免使用入耳式耳機等器械刺激。
外耳道炎康復期應保持耳部清潔,洗澡時用防水耳塞防止進水,避免用力擤鼻以防病原體經咽鼓管逆行感染。飲食宜清淡,限制辛辣刺激及過敏食物攝入。若癥狀緩解后再次出現耳痛流膿,需及時復診排除耐藥菌感染或并發癥。規律作息與適度運動有助于增強免疫力,降低復發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