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萎縮性胃炎活動期指胃黏膜腺體萎縮伴隨炎癥急性加重的病理狀態,可能與幽門螺桿菌感染、自身免疫反應、長期膽汁反流、藥物刺激、不良飲食習慣等因素有關。該階段需通過根除病原體、黏膜修復、癥狀控制等方式干預。
1、幽門螺桿菌感染:幽門螺桿菌持續破壞胃黏膜屏障,導致腺體萎縮區域出現活動性炎癥。根除治療需采用鉍劑四聯療法,包含質子泵抑制劑、兩種抗生素及鉍劑。伴隨上腹痛、餐后飽脹癥狀時需聯合胃黏膜保護劑。
2、自身免疫攻擊:機體產生抗壁細胞抗體,引發胃底腺進行性萎縮。治療以補充維生素B12和葉酸為主,嚴重貧血需肌注維生素B12。該類型常見于北歐人群,可伴隨惡性貧血和神經系統癥狀。
3、膽汁化學損傷:十二指腸內容物反流破壞胃黏膜防御機制。建議睡前抬高床頭,避免高脂飲食,藥物可選鋁碳酸鎂或熊去氧膽酸。長期反流者可出現胃竇部糜爛和膽汁染色。
4、藥物刺激因素:長期服用非甾體抗炎藥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加重黏膜炎癥。需評估用藥必要性,換用塞來昔布等COX-2抑制劑,聯合米索前列醇預防胃黏膜損傷。
5、飲食誘發因素:高鹽腌制食品和酒精直接刺激病變黏膜。急性期采用低纖維軟食,每日分5-6餐,烹飪方式以蒸煮為主。典型癥狀包括進食后胃部灼痛和早飽感。
慢性萎縮性胃炎活動期患者需建立規律飲食制度,每日食鹽攝入控制在6克以下,避免過熱過冷食物刺激。建議選擇游泳、太極拳等低強度運動,每周累計150分鐘。護理重點包括記錄癥狀變化、定期胃鏡復查和血清學監測,胃黏膜腸化生者需每年進行病理活檢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