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脫垂可通過盆底肌鍛煉、子宮托放置、藥物治療、手術治療、中醫(yī)調理等方式治療。子宮脫垂通常由分娩損傷、長期腹壓增高、盆底組織退化、雌激素水平下降、先天發(fā)育異常等原因引起。
1、盆底肌鍛煉
盆底肌鍛煉是輕中度子宮脫垂的基礎治療方式,通過重復收縮肛門和陰道肌肉增強盆底支撐力。凱格爾運動需持續(xù)進行,每日訓練數(shù)次,堅持數(shù)月可見效果。該方法無創(chuàng)且適合居家操作,但需避免過度用力導致肌肉疲勞。合并尿失禁者鍛煉時可能出現(xiàn)漏尿加重,需調整呼吸節(jié)奏。
2、子宮托放置
子宮托適用于不能耐受手術或妊娠期患者,通過機械支撐維持子宮位置。環(huán)形托和立方托是常用類型,需定期消毒更換。放置后可能出現(xiàn)陰道分泌物增多或摩擦潰瘍,需配合雌激素軟膏使用。絕經后婦女使用前需評估陰道黏膜萎縮程度,必要時先行局部雌激素治療。
3、藥物治療
雌激素制劑如雌三醇乳膏可改善絕經后患者的盆底組織萎縮,增強黏膜彈性。中藥補中益氣湯對氣虛型脫垂有緩解作用,需配伍黃芪、升麻等升提藥材。藥物治療需配合體位管理,長期使用激素需監(jiān)測子宮內膜變化。合并泌尿系統(tǒng)癥狀者可短期使用鹽酸米多君改善張力。
4、手術治療
經陰道子宮骶骨固定術適用于重度脫垂且無生育需求者,通過網片重建盆底支持。曼氏手術保留子宮體,適合年輕患者,需同時修補陰道前后壁。術后需預防網片侵蝕和感染,三個月內禁止負重。合并壓力性尿失禁者可同期行尿道中段懸吊術。
5、中醫(yī)調理
針灸選取百會、氣海等穴位提升中氣,配合艾灸關元穴溫補下焦。推拿采用捏脊療法調節(jié)任督二脈,改善盆底氣血循環(huán)。中藥熏蒸通過熱氣藥力促進局部組織修復,需避免溫度過高灼傷皮膚。體質調理需辨證施治,脾虛型以補脾益氣,腎虛型側重溫補腎陽。
子宮脫垂患者日常避免提重物及久站久蹲,咳嗽時用手按壓會陰部減少腹壓沖擊。飲食宜多攝入高蛋白食物及山藥紅棗等健脾食材,保持規(guī)律排便。絕經后婦女可適度進行水中運動減輕關節(jié)負擔,合并慢性咳嗽或便秘需優(yōu)先治療原發(fā)病。定期復查評估脫垂程度變化,重度脫垂出現(xiàn)潰瘍或排尿困難應及時就醫(y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