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尿并非一定終身無法治愈,其預后與病因、治療時機及管理方式密切相關。蛋白尿可能由生理性因素或病理性因素引起,不同原因對應的治療效果差異顯著。
生理性蛋白尿通常與短期誘因相關,如劇烈運動、高熱或直立性蛋白尿常見于青少年,去除誘因后多可自行恢復。此類情況無需特殊治療,建議調整生活方式,避免長時間站立或過度勞累,定期復查尿常規即可。
病理性蛋白尿需明確原發疾病,常見原因包括糖尿病腎病、高血壓腎損害、慢性腎炎等。糖尿病腎病早期通過嚴格控制血糖、血壓,使用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如依那普利或血管緊張素受體拮抗劑如纈沙坦,可顯著減少尿蛋白排泄。高血壓腎損害患者需長期服用降壓藥物如氨氯地平、貝那普利,將血壓維持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下。慢性腎炎患者可能需要聯合免疫抑制劑如潑尼松、環磷酰胺治療,部分病例經規范管理后尿蛋白可轉陰。
少數難治性蛋白尿可能與遺傳性疾病如Alport綜合征或終末期腎病相關,此類患者需接受腎臟替代治療血液透析或腎移植。但多數蛋白尿患者通過早期干預可獲得良好控制,僅極少數進展至不可逆階段。
建議所有蛋白尿患者定期監測尿蛋白定量、腎功能及血壓,由腎內科醫生制定個體化方案。及時治療原發病、嚴格管理危險因素是改善預后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