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脂血癥患者需限制高膽固醇、高飽和脂肪、高反式脂肪、高糖及高鹽食物的攝入,主要有動物內臟、肥肉、油炸食品、奶油制品、腌制食品等。
1、動物內臟
動物內臟如豬肝、雞心等含有極高膽固醇,每100克豬肝膽固醇可超過300毫克,長期過量攝入會直接升高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高脂血癥患者應嚴格控制食用頻率,建議每月不超過一次,可選擇用魚類或豆制品替代部分動物蛋白來源。
2、肥肉
豬五花肉、牛腩等富含飽和脂肪酸,會促進肝臟合成更多內源性膽固醇。飽和脂肪攝入量應低于每日總熱量7%,烹飪時需剔除可見脂肪層,優先采用蒸煮方式。禽類食用時需去皮,紅肉每周攝入量建議控制在300克以內。
3、油炸食品
油條、薯片等經過高溫油炸會產生反式脂肪酸,同時吸附大量油脂。反式脂肪會同時升高低密度脂蛋白并降低高密度脂蛋白,每日攝入量不應超過2克。家庭烹飪應避免重復使用煎炸油,改用空氣炸鍋或烤箱可減少用油量。
4、奶油制品
黃油、冰淇淋含有的乳脂肪和添加糖分會協同促進血脂異常。人造奶油中反式脂肪含量更高,選購時需查看營養成分表。日常可用希臘酸奶替代奶油,烘焙時可用牛油果或香蕉泥代替部分黃油用量。
5、腌制食品
臘腸、咸魚等高鹽加工食品鈉含量超標,會加重高血壓風險。鈉攝入過量可能影響脂質代謝酶活性,建議每日鹽攝入量控制在5克以下。選購時可選擇低鈉版本,新鮮肉類替代加工肉制品。
高脂血癥患者需建立長期飲食管理計劃,每日烹調油用量不超過25克,增加燕麥、深海魚等富含不飽和脂肪酸的食物。每周進行15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如快走、游泳等有助于提升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定期監測血脂指標,合并高血壓或糖尿病時需嚴格遵醫囑進行藥物干預。烹飪方式以涼拌、清蒸為主,避免高溫爆炒,外出就餐時優先清湯涮煮類菜品。保持理想體重對改善血脂譜具有顯著效果,體重每減輕5%-10%可使低密度脂蛋白下降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