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腸減壓可通過鼻胃管引流、藥物輔助等方式治療,通常由腸梗阻、消化道穿孔、術后腸麻痹、急性胰腺炎、胃潴留等原因引起。
1、腸梗阻:可能與腸道腫瘤、腸粘連等因素有關,通常表現為腹痛、嘔吐等癥狀。治療需禁食并留置胃管引流,嚴重時需手術解除梗阻,如腸切除吻合術、腸造瘺術。
2、消化道穿孔:常由胃潰瘍、外傷導致,突發劇烈腹痛伴板狀腹。需緊急胃腸減壓聯合抗感染治療,常用頭孢曲松、甲硝唑、奧美拉唑,多數需穿孔修補術或胃大部切除術。
3、術后腸麻痹:腹部手術后腸道蠕動減弱引發腹脹。持續胃腸減壓至腸鳴音恢復,配合肛管排氣,早期床上翻身活動促進腸功能恢復。
4、急性胰腺炎:膽石癥或酗酒誘發胰酶異常激活。胃腸減壓可減少胃酸刺激胰液分泌,聯合生長抑素、烏司他丁、哌替啶治療,需嚴格禁食直至血淀粉酶下降。
5、胃潴留:糖尿病胃輕癱或幽門梗阻致胃排空延遲。減壓引流胃內容物后,使用多潘立酮、莫沙必利、紅霉素促進蠕動,幽門梗阻需球囊擴張或幽門成形術。
胃腸減壓期間需每日記錄引流液性狀與量,保持口腔清潔用生理鹽水漱口。術后患者可嚼口香糖刺激消化液分泌,逐步過渡到流質飲食如米湯、藕粉。急性期后適當散步促進胃腸蠕動,避免豆類、洋蔥等產氣食物。減壓管固定需防止滑脫,出現劇烈腹痛或引流血性液立即報告醫護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