鈣化上皮瘤是一種常見的皮膚腫瘤,屬于良性病變,多見于兒童和青少年,好發于頭面部和頸部。鈣化上皮瘤主要由表皮細胞和鈣化物質構成,生長緩慢,通常表現為皮下無痛性硬結,表面皮膚顏色正常或略發紅,直徑多在1-3厘米之間。該腫瘤可能與毛囊發育異常、遺傳因素、局部外傷刺激等因素有關,極少惡變,但需通過病理檢查確診。
1、發病特點
鈣化上皮瘤好發于20歲以下人群,尤其以5-15歲兒童多見。病變多單發,偶見多發情況,常見于眼眶周圍、頰部、耳前等區域。觸診時可觸及圓形或橢圓形硬結,質地堅硬如石礫,與皮膚粘連但基底活動度良好。部分病例可能出現表皮潰爛或繼發感染,但無區域性淋巴結腫大表現。
2、病理特征
病理學檢查可見腫瘤由基底細胞樣細胞巢和影細胞組成,伴有不同程度的鈣鹽沉積。影細胞是特征性表現,為失去細胞核的嗜酸性角質細胞。腫瘤周圍常見纖維組織包裹,偶見異物巨細胞反應。免疫組化檢查顯示細胞角蛋白陽性,有助于與皮脂腺腫瘤等疾病鑒別。
3、診斷方法
臨床診斷主要依靠體格檢查和影像學檢查,超聲檢查可見皮下低回聲團塊伴后方聲影,X線檢查可能顯示鈣化灶。確診需進行病理活檢,細針穿刺細胞學檢查準確率較高,完整切除后病理檢查是金標準。需要與表皮囊腫、毛母質瘤、皮脂腺囊腫等皮下腫物進行鑒別診斷。
4、治療方式
手術完整切除是主要治療手段,需徹底清除包膜防止復發。對于較小病灶可采用激光或電灼治療,但存在復發風險。局部麻醉下門診手術即可完成,切口設計需考慮美容效果。極少數復發病例可能需要擴大切除范圍,惡性變病例需按皮膚癌治療規范處理。
5、預后情況
鈣化上皮瘤預后良好,完整切除后復發率較低。術后傷口感染、瘢痕增生是常見并發癥,需做好傷口護理。惡性變概率極低,但長期未治療的巨大病灶可能發生惡變。術后隨訪建議持續1年以上,觀察有無復發跡象,日常需注意避免病變部位外傷刺激。
鈣化上皮瘤患者術后應保持傷口清潔干燥,避免劇烈運動導致切口裂開。飲食上可適當增加優質蛋白和維生素C攝入促進傷口愈合,如魚類、蛋類及新鮮蔬菜水果。日常需注意防曬,減少色素沉著風險,定期復查監測有無新發病灶。若發現其他部位出現類似腫塊應及時就醫檢查,避免自行擠壓或穿刺腫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