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是老年人常見病之一,發病率隨年齡增長而升高,與胃黏膜退行性變、長期用藥刺激、幽門螺桿菌感染、飲食習慣及基礎疾病等因素相關。
1、年齡因素:
胃黏膜屏障功能隨年齡增長逐漸減弱,黏液分泌減少,修復能力下降。60歲以上人群胃黏膜萎縮發生率可達30%-50%,這與胃壁細胞減少、血流供應不足等生理性退化有關。
2、藥物影響:
老年人長期服用非甾體抗炎藥、阿司匹林等藥物易損傷胃黏膜。這類藥物通過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削弱胃黏膜保護機制,可能伴隨上腹隱痛、反酸等癥狀。
3、感染因素:
幽門螺桿菌感染率在老年群體中高達40%-60%,細菌產生的尿素酶和細胞毒素可引發慢性炎癥。感染后可能出現餐后飽脹、惡心等非特異性癥狀。
4、飲食誘因:
長期高鹽飲食、腌制食品攝入會刺激胃黏膜。咖啡因、酒精等物質直接破壞胃黏膜屏障,老年人消化功能減退更易受飲食因素影響。
5、基礎疾病:
糖尿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慢性病可能合并胃黏膜病變。糖尿病患者胃排空延遲可能導致膽汁反流,自身免疫性胃炎則與內因子抗體攻擊壁細胞相關。
老年慢性胃炎患者需注意少食多餐,選擇易消化的魚肉、蒸蛋等低脂高蛋白食物,避免辛辣刺激飲食。適量散步等溫和運動可促進胃腸蠕動,定期復查胃鏡監測黏膜變化。合并貧血者需補充維生素B12及鐵劑,幽門螺桿菌陽性患者需規范進行四聯療法根除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