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腹產通常需要做盆底肌修復。雖然剖腹產對盆底肌的損傷程度可能低于順產,但妊娠本身仍會對盆底肌造成壓力,導致功能減弱。
1、妊娠對盆底肌的影響:
妊娠期間,隨著胎兒和子宮重量的增加,盆底肌長期承受壓力,可能導致肌肉松弛或損傷。無論分娩方式如何,盆底肌都可能出現功能障礙,表現為尿失禁、盆腔器官脫垂或性生活質量下降。盆底肌修復有助于恢復肌肉彈性和力量,改善上述癥狀。
2、剖腹產后的盆底肌狀態:
剖腹產雖避免了產道擴張對盆底肌的直接損傷,但孕期激素變化和子宮增大仍會導致盆底肌支撐力下降。部分產婦產后可能出現輕度盆底功能障礙,如咳嗽時漏尿或下腹墜脹感。早期介入盆底肌訓練可預防癥狀加重。
3、盆底肌修復的適用人群:
所有產后女性均建議評估盆底肌功能,尤其存在長期咳嗽、便秘或從事重體力勞動者。修復方式包括凱格爾運動、電刺激治療和生物反饋訓練。輕度功能障礙通過自主鍛煉可改善,中重度需結合醫療干預。修復黃金期為產后42天至6個月。
產后飲食需增加蛋白質和維生素攝入,如魚肉、雞蛋和深色蔬菜,促進肌肉修復;避免提重物或劇烈跑跳,選擇游泳、瑜伽等低沖擊運動;每日堅持凱格爾運動,收縮盆底肌5秒后放松,重復10-15次為一組,每日3-4組。若出現持續漏尿或脫垂感,應及時就醫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