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黃疸主要表現為皮膚、黏膜和鞏膜黃染。癥狀發展通常從面部開始,逐漸向軀干和四肢蔓延,嚴重時可累及手足心。黃疸程度與膽紅素水平相關,需密切觀察進展。
生理性黃疸多在出生后2-3天出現,4-5天達高峰,7-10天消退。主要表現為輕度黃染,嬰兒精神狀態良好,吃奶正常,大小便顏色無異常。這類黃疸與新生兒肝臟代謝功能不成熟有關,通常無需特殊治療,增加喂養頻次促進排便即可。
病理性黃疸可能出現更早24小時內或持續更久足月兒>2周/早產兒>4周。黃疸進展迅速時,可能伴隨嗜睡、拒奶、肌張力減低等神經系統癥狀,提示膽紅素腦病風險。病理性黃疸通常與母嬰血型不合溶血病、遺傳代謝性疾病或感染等因素有關,需立即就醫進行藍光照射治療。
母乳性黃疸分為早發型和遲發型。早發型與喂養不足導致腸肝循環增加有關,表現為生后3-4天黃疸加重;遲發型可能與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有關,黃疸可持續3-12周。這類嬰兒一般情況良好,確診需排除其他病理性因素。
當黃疸累及四肢遠端或伴有大便發白、尿液深黃時,需警惕膽道閉鎖等外科疾病。這類患兒需要超聲檢查明確診斷,必要時需進行葛西手術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