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藥具有溫腎散寒、行氣止痛、溫中止瀉等功效,主要用于寒凝氣滯引起的胸腹脹痛、疝氣疼痛、經閉痛經、尿頻遺尿等癥狀。
1、溫腎散寒
烏藥性溫,歸腎經,能溫補腎陽、驅散寒邪。對于腎陽不足導致的腰膝冷痛、夜尿頻多、遺尿等癥狀有改善作用。常與益智仁、山藥等配伍使用,如縮泉丸。寒邪侵襲引起的疝氣疼痛也可用烏藥配伍小茴香、木香等行氣藥物緩解。
2、行氣止痛
烏藥辛散溫通,能疏通郁滯的氣機。適用于寒凝氣滯導致的胸脅脹滿、脘腹冷痛,常與香附、高良姜同用。女性因氣滯血瘀引發的痛經、月經不調,可用烏藥配合當歸、川芎等活血調經藥物。
3、溫中止瀉
烏藥能溫補脾胃陽氣,改善脾胃虛寒引起的腹瀉、腸鳴腹痛。對于五更瀉(黎明前腹瀉)尤為適用,多與補骨脂、肉豆蔻等溫補脾腎藥物配伍,如四神丸。寒濕型腹瀉伴有四肢不溫者也可使用。
4、調節泌尿
烏藥對膀胱氣化功能有調節作用,能緩解腎氣不固引起的小便頻數、遺尿。兒童遺尿癥可配伍桑螵蛸、益智仁等收澀藥物。老年性尿頻或前列腺增生導致的排尿困難,可在醫生指導下與其他補腎藥物聯合使用。
5、輔助消腫
烏藥的行氣作用有助于消散局部氣血瘀滯形成的腫塊。睪丸腫痛、乳腺增生等氣滯型腫痛,可配合橘核、荔枝核等理氣散結藥物。外傷后局部淤腫疼痛也可外用烏藥酊劑輔助緩解。
使用烏藥需注意陰虛內熱者禁用,避免與寒涼藥物同用。日常可配伍生姜、紅糖煎服緩解胃寒腹痛,或研磨成粉裝入香囊佩戴以溫通經絡。建議在中醫師指導下辨證使用,避免長期大量服用。出現口干咽燥、便秘等上火癥狀時應停用,孕婦及兒童用藥須遵醫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