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口造口后護理需注意保持清潔干燥、定期更換敷料、觀察異常情況、避免壓迫摩擦、合理飲食營養支持。傷口造口護理不當可能導致感染、愈合延遲等并發癥,需嚴格遵循醫療指導。
1、清潔干燥
每日用生理鹽水或醫用消毒液輕柔清洗造口周圍皮膚,避免使用刺激性清潔劑。清洗后需用無菌紗布蘸干水分,保持局部干燥。若使用造口袋,需確保底盤粘貼部位無殘留污物或滲液,防止皮膚浸漬。出現紅腫、滲液增多時需及時就醫。
2、更換敷料
根據滲出液量選擇合適敷料,滲液較多時需每日更換1-2次。更換前洗手并佩戴無菌手套,按無菌操作揭除舊敷料。觀察傷口顏色、氣味及滲出物性狀,記錄異常變化。新型敷料如水膠體敷料可促進肉芽生長,但需在醫生指導下選用。
3、異常觀察
密切監測造口周圍皮膚是否出現發紅、疼痛、發熱等感染征象。注意排泄物顏色、性狀及排出量變化,異常出血或排泄受阻需立即處理。定期測量造口直徑,回縮或突出超過1厘米應及時復診。夜間需注意造口袋密封性,防止滲漏刺激皮膚。
4、避免壓迫
選擇寬松衣物避免摩擦造口部位,睡眠時可采用側臥姿勢減輕壓力。使用造口腰帶固定裝置時需調節合適松緊度。避免提重物或劇烈運動導致腹壓增高,咳嗽時用手輕壓造口周圍減少張力。坐姿保持腰部挺直,防止造口部位折疊受壓。
5、營養支持
增加優質蛋白攝入如魚肉、蛋類促進組織修復,補充維生素C增強免疫力。控制高纖維食物攝入量,分次少量進食減少腸道負擔。記錄飲食與排泄關系,避免易產氣或致敏食物。每日飲水保持1500毫升以上,維持水電解質平衡。
傷口造口護理期間應建立規律作息,保證充足睡眠有助于組織修復。可進行散步等低強度活動促進血液循環,但需避免游泳、泡澡等可能污染傷口的活動。保持積極心態,加入患者互助小組獲取心理支持。定期隨訪復查造口功能,長期護理者需每3-6個月評估一次皮膚及營養狀況。出現發熱、劇烈疼痛或造口器具無法固定等情況需立即就醫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