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性肝炎可通過肝功能檢查、影像學檢查和藥物史追溯進行判斷。主要判斷依據包括血清轉氨酶升高、膽紅素水平異常以及肝臟影像學特征改變,同時需排除病毒性肝炎等其他肝病。
藥物性肝炎的判斷需結合實驗室指標與臨床表現。血清谷丙轉氨酶ALT和谷草轉氨酶AST超過正常值3倍以上是重要提示,堿性磷酸酶ALP和γ-谷氨酰轉移酶GGT升高則反映膽汁淤積。總膽紅素超過2.5mg/dl提示肝損傷嚴重程度。
影像學檢查能輔助評估肝臟狀態。腹部超聲可發現肝臟腫大或回聲改變,彈性成像能檢測肝纖維化程度,嚴重病例需進行CT或MRI排除膽道梗阻。瞬時彈性成像技術對早期肝纖維化具有較高診斷價值。
詳細追溯用藥史是確診關鍵。需記錄近3個月內使用的處方藥、中草藥、保健品等,特別關注對乙酰氨基酚、抗結核藥、抗腫瘤藥等肝毒性高風險藥物。用藥與肝損傷的時間關聯性應符合國際醫學科學組織理事會CIOMS量表標準。
鑒別診斷需排除其他肝病。通過肝炎病毒標志物檢測排除甲乙丙戊型肝炎,自身免疫抗體檢測排除自身免疫性肝病,銅藍蛋白檢測排除肝豆狀核變性。必要時需進行肝穿刺活檢明確病理類型。
藥物性肝炎的臨床分型有助于判斷預后。肝細胞損傷型以轉氨酶升高為主,膽汁淤積型以ALP和膽紅素升高為特征,混合型則兼具兩者特點。肝細胞損傷型中,Hy's法則ALT>3倍正常值且膽紅素>2倍正常值預示死亡率可達10%-50%。
出現持續乏力、惡心嘔吐、黃疸等癥狀時應及時就醫。嚴重藥物性肝炎可能發展為肝衰竭,需監測凝血功能和國際標準化比值INR。對于疑似病例應立即停用可疑藥物,并給予N-乙酰半胱氨酸等解毒劑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