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新生兒宮內感染的原因主要有母親生殖道感染、胎膜早破、羊膜腔穿刺操作、胎盤功能異常、母體全身感染等。宮內感染可能通過垂直傳播影響胎兒健康,需結合臨床表現和實驗室檢查綜合判斷。
1、母親生殖道感染
孕婦患有細菌性陰道病、B族鏈球菌感染或衣原體感染時,病原體可經宮頸上行至宮腔。這些感染常表現為陰道分泌物異常,但部分孕婦可能無明顯癥狀。孕期定期產檢包括白帶常規檢查有助于早期發現,確診后需在醫生指導下使用對胎兒安全的抗生素治療,如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頭孢曲松鈉等。
2、胎膜早破
胎膜破裂時間超過18小時會顯著增加感染概率。破膜后陰道微生物可能通過宮頸口進入羊膜腔,導致絨毛膜羊膜炎。臨床表現為孕婦發熱、子宮壓痛,胎心監護顯示胎兒心動過速。預防措施包括避免劇烈活動,出現陰道流液需立即就醫評估,必要時使用抗生素預防感染。
3、羊膜腔穿刺操作
侵入性產前診斷操作可能將皮膚表面細菌帶入羊膜腔。嚴格無菌操作可降低風險,但免疫功能低下孕婦仍可能出現術后發熱、腹痛等感染征象。建議選擇有資質的醫療機構進行操作,術后密切監測體溫及胎動變化,出現異常及時就診。
4、胎盤功能異常
胎盤早剝或前置胎盤等異常情況會破壞胎盤屏障功能。母體血液中的巨細胞病毒、風疹病毒等可通過受損胎盤感染胎兒。孕期需控制高血壓等基礎疾病,定期超聲檢查評估胎盤狀況,發現胎盤異常需加強胎兒生長發育監測。
5、母體全身感染
孕婦患流感、肺結核等系統性疾病時,病原體可能經血行傳播至胎兒。孕前接種疫苗可預防部分傳染病,孕期出現持續發熱、咳嗽等癥狀需完善血常規、C反應蛋白等檢查。治療需權衡藥物對胎兒的影響,避免使用四環素類等致畸藥物。
預防新生兒宮內感染需從孕前保健開始,包括完善TORCH篩查、規范治療生殖道炎癥。孕期保持均衡營養,適量補充維生素C和鋅有助于增強免疫力。出現胎動異常、陰道流血等征兆時需及時就醫,分娩后對疑似感染新生兒需進行血培養、降鈣素原等檢測。母乳喂養可幫助新生兒建立腸道菌群屏障,但母親存在活動性結核等傳染病時需暫停哺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