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生素K是一組脂溶性維生素,主要參與血液凝固和骨骼代謝等生理過程。維生素K主要有維生素K1、維生素K2、維生素K3等類型,分別來源于綠葉蔬菜、發酵食品和人工合成。
1、凝血功能
維生素K是凝血因子合成的重要輔酶,能激活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等蛋白質。缺乏維生素K可能導致凝血時間延長,出現皮下瘀斑、牙齦出血等癥狀。新生兒因腸道菌群未建立,需常規補充維生素K1注射液預防出血性疾病。
2、骨骼健康
維生素K2能激活骨鈣素等成骨相關蛋白,促進鈣質沉積。長期維生素K攝入不足可能影響骨密度,增加骨質疏松風險。中老年人可通過納豆、奶酪等食物補充維生素K2,但需注意與華法林等抗凝藥物的相互作用。
3、血管保護
維生素K2具有抑制血管鈣化的作用,可減少動脈壁異常鈣鹽沉積。研究顯示適量補充可能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但過量攝入可能干擾抗凝治療。存在血管硬化傾向的人群應在醫生指導下調整攝入量。
4、新生兒應用
新生兒普遍存在維生素K缺乏,可能引發維生素K缺乏性出血癥。國內外指南均推薦出生后肌注維生素K1預防。母乳中維生素K含量較低,純母乳喂養的嬰兒需按醫囑補充。
5、藥物相互作用
維生素K會拮抗華法林的抗凝效果,服用抗凝藥物者須嚴格遵醫囑控制攝入。廣譜抗生素使用可能破壞腸道菌群,影響維生素K2合成,長期使用需監測凝血功能。部分抗癲癇藥物也會干擾維生素K代謝。
維生素K的每日需求量因年齡和生理狀態而異,成人建議攝入量為每公斤體重1-2微克。富含維生素K1的食物包括菠菜、羽衣甘藍等深綠色蔬菜,維生素K2則多見于納豆、動物肝臟。特殊人群如孕婦、肝病患者或長期服用抗生素者,應定期檢測凝血酶原時間,必要時在營養師指導下調整膳食結構。烹飪時避免長時間高溫處理,以減少維生素K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