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門息肉和外痔可通過形態特征、生長位置、癥狀表現、病理性質、檢查方式等進行區分。肛門息肉多為黏膜組織增生,外痔則是肛門靜脈曲張形成的團塊。
1、形態特征
肛門息肉通常呈現為帶蒂或廣基的球形、分葉狀腫物,表面光滑或呈顆粒狀,顏色與周圍黏膜一致或稍紅。外痔則表現為肛緣皮下紫紅色柔軟團塊,急性期可能伴有血栓形成,觸痛明顯。息肉質地較韌,痔瘡質地偏軟且有彈性。
2、生長位置
息肉多生長在齒狀線以上的直腸黏膜,少數可脫出肛門外。外痔位于齒狀線以下的肛管皮下,始終暴露在肛門外。通過肛門鏡觀察,息肉根部多附著于直腸壁,痔瘡則與肛周皮膚相連。
3、癥狀表現
息肉早期常無癥狀,增大后可出現便血,血液多附著于糞便表面。外痔主要表現為肛門異物感、潮濕瘙癢,血栓性外痔會有劇烈疼痛。息肉出血多為無痛性,痔瘡出血多伴隨排便疼痛或肛門墜脹。
4、病理性質
息肉屬于良性腫瘤性病變,存在一定惡變概率,尤其是腺瘤性息肉。外痔屬于血管性病變,不會癌變但可能反復發作。息肉需要病理活檢明確性質,痔瘡通過臨床表現即可確診。
5、檢查方式
肛門指檢可初步判斷腫物質地和活動度,肛門鏡能直接觀察息肉形態和基底部。腸鏡檢查對高位息肉診斷更有價值,痔瘡通過視診和觸診即可確認。超聲內鏡可評估息肉浸潤深度,痔瘡通常不需要影像學檢查。
日常應注意保持肛門清潔,避免久坐久站,飲食中增加膳食纖維攝入預防便秘。出現便血或肛門腫物時,建議盡早就醫進行肛門指檢或腸鏡檢查。痔瘡急性發作期可溫水坐浴緩解癥狀,息肉確診后需根據醫生建議選擇內鏡下切除或手術治療。定期體檢有助于發現早期直腸病變,特別是40歲以上或有家族史的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