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骺損傷可通過制動固定、物理治療、藥物治療、手術治療、康復訓練等方式治療。骨骺損傷通常由運動創傷、意外跌落、骨骼發育異常、炎癥感染、腫瘤壓迫等原因引起。
1、制動固定:
急性期需立即停止活動,采用支具或石膏固定受損部位4-6周。兒童患者推薦使用可調節式支具,避免影響骨骼生長。固定期間需定期復查X線觀察骨骺線閉合情況。
2、物理治療:
拆除固定裝置后采用超聲波、紅外線等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每日進行15分鐘冷熱交替敷貼,腫脹期優先冰敷,恢復期改用熱敷。超短波治療可加速軟骨修復,每周3次為宜。
3、藥物治療:
疼痛明顯時口服布洛芬、塞來昔布等非甾體抗炎藥。伴隨炎癥反應需使用頭孢克洛、阿莫西林等抗生素。生長激素缺乏者需皮下注射重組人生長激素促進骨骼發育。
4、手術治療:
嚴重移位需行骨骺復位內固定術,采用克氏針或螺釘固定。Salter-HarrisIV型損傷需進行骨骺移植術,取自體髂骨或同種異體骨移植。術后需配合持續骨牽引維持復位效果。
5、康復訓練:
拆除固定后逐步開展被動關節活動訓練,每日3組每組10次。肌力恢復至三級后增加抗阻訓練,使用彈力帶進行等長收縮。平衡訓練推薦單腿站立、平衡墊行走等,每次持續20分鐘。
恢復期每日補充500ml牛奶或30g奶酪保障鈣質攝入,每周食用3次深海魚類補充維生素D。適宜進行游泳、騎自行車等非負重運動,避免籃球、跳遠等沖擊性運動。睡眠時保持患肢抬高15度,定期監測雙下肢長度差異超過2cm需及時干預。康復全程需每3個月拍攝骨齡片評估生長發育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