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萁具有一定的止血作用,其根莖提取物可通過促進血小板聚集和收縮血管輔助止血。紫萁為紫萁科植物紫萁的干燥根莖,中醫稱其性微寒、味苦,歸肝經,傳統用于外傷出血及內出血癥狀的輔助治療。
紫萁的止血機制主要與其所含鞣質成分有關。鞣質能與蛋白質結合形成沉淀,在創面形成保護膜,同時促進血小板黏附聚集。紫萁中的黃酮類化合物可增強毛細血管抵抗力,減少血液滲出。對于輕度割傷、擦傷等淺表出血,可將新鮮紫萁搗碎外敷,或使用紫萁炭研末撒布創面。紫萁配伍地榆、側柏葉等藥材可增強收斂止血效果,常見于中藥復方制劑如云南白藥粉。
需注意紫萁對動脈性出血或深部創傷效果有限。凝血功能障礙患者、妊娠期婦女應慎用。紫萁單用可能引起局部皮膚刺激,過敏體質者可能出現皮疹。外傷出血量較大或持續不止時,應立即壓迫止血并就醫。紫萁不宜與抗凝藥物同用,可能降低華法林等藥物療效。
日常處理輕微出血時,可先用生理鹽水清潔傷口,再配合紫萁外敷。保持創面干燥清潔,避免抓撓結痂部位。出血期間應減少辛辣刺激性食物攝入,適當補充含維生素K的菠菜、羽衣甘藍等蔬菜。若出現傷口紅腫化膿、發熱等感染跡象,須及時停用紫萁并接受抗感染治療。建議將紫萁置于兒童不易接觸處,防止誤食導致胃腸不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