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動脈粥樣硬化可能由高脂飲食、缺乏運動、長期吸煙、高血壓、糖尿病等因素引起,通常表現為頭暈目眩、短暫性腦缺血發作、記憶力減退、單側肢體麻木、言語障礙等癥狀。
1、頭暈目眩:
頸動脈粥樣硬化導致腦部供血不足時,患者常出現陣發性頭暈,尤其在快速轉頭或體位變化時加重。這種癥狀與內耳前庭功能障礙不同,多伴隨視物模糊或平衡失調。日常可通過低鹽低脂飲食、規律有氧運動改善微循環。
2、短暫性腦缺血:
粥樣斑塊脫落引發小栓塞時,會出現突發性單眼黑矇或肢體無力,癥狀通常在24小時內完全緩解。該表現被稱為"小中風",是腦梗死的重要預警信號。建議立即進行頸動脈超聲檢查,必要時服用阿托伐他汀、氯吡格雷等藥物。
3、認知功能下降:
慢性腦灌注不足會導致注意力不集中、近期記憶減退等認知障礙。研究發現頸動脈狹窄超過50%的患者,其蒙特利爾認知評估量表得分明顯降低。認知訓練聯合奧拉西坦等腦代謝改善藥物可延緩病程進展。
4、肢體感覺異常:
當病變累及大腦皮層運動感覺區時,患者可能出現單側上肢或下肢的針刺感、蟻走感等異常感覺。癥狀多呈發作性,與體位無關。神經電生理檢查可發現體感誘發電位潛伏期延長,需與頸椎病神經根壓迫鑒別。
5、言語功能障礙:
優勢半球供血不足時,部分患者表現為找詞困難、命名性失語或構音障礙。這種癥狀常突然發生,可能伴隨嘴角歪斜。急診CT排除腦出血后,需考慮動脈溶栓或頸動脈內膜剝脫術治療。
日常應嚴格控制血壓血糖,每周進行3-5次快走或游泳等有氧運動,飲食注意增加深海魚類和堅果攝入。定期監測頸動脈超聲,當出現持續頭痛、噴射性嘔吐等顱高壓表現時需立即就醫。戒煙限酒可延緩斑塊進展,睡眠時保持頭部適度抬高體位有助于改善腦血流灌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