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疹可分為急性濕疹、亞急性濕疹、慢性濕疹、脂溢性濕疹、錢幣狀濕疹等類型,區分方式包括皮損形態、病程特點、發病部位等因素。
1、急性濕疹:
急性濕疹表現為紅斑、丘疹、水皰密集分布,伴隨明顯滲出傾向。皮損邊界不清,易出現糜爛結痂,瘙癢劇烈。多發于面部、手足等暴露部位,常由接觸過敏原或刺激物誘發。需避免搔抓,局部冷敷可緩解癥狀。
2、亞急性濕疹:
亞急性濕疹由急性期演變而來,皮損以紅色斑塊、鱗屑為主,滲出減少但仍存在輕度水腫。瘙癢程度中等,易反復發作。好發于四肢屈側,與皮膚屏障功能受損有關。建議使用低敏保濕劑修復皮膚屏障。
3、慢性濕疹:
慢性濕疹特征為皮膚增厚、苔蘚樣變,色素沉著明顯。皮損干燥粗糙,可見皸裂及抓痕。病程超過6個月,常見于小腿、手部等摩擦部位??赡芘c遺傳性過敏體質相關,需長期堅持潤膚護理。
4、脂溢性濕疹:
脂溢性濕疹表現為油膩性黃紅色斑片,覆蓋灰白色鱗屑。好發于頭皮、眉弓、鼻唇溝等皮脂腺豐富區域。與馬拉色菌定植、皮脂分泌異常有關。日常需避免過度清潔,可選擇含酮康唑的洗劑。
5、錢幣狀濕疹:
錢幣狀濕疹皮損呈圓形或橢圓形,直徑1-3厘米,邊界清晰。表面有密集小丘疹、水皰和結痂,劇烈瘙癢。多見于四肢伸側,冬季易加重。發病機制尚不明確,可能與皮膚干燥、微生物感染相關。
濕疹患者需注意穿著純棉透氣衣物,避免熱水燙洗。飲食上減少海鮮、辛辣刺激食物攝入,適當補充維生素C和Omega-3脂肪酸。日常使用無香料潤膚霜,沐浴水溫控制在37℃以下。癥狀持續加重或繼發感染時需及時就醫,必要時采用紫外線療法或免疫調節劑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