肘外翻可通過觀察肘關節角度、測量攜帶角、對比雙側對稱性、評估功能活動度、影像學檢查等方式判斷。該體征可能由先天性發育異常、肱骨遠端骨折畸形愈合、骨骺損傷、神經肌肉疾病、關節退行性變等原因引起。
1、目測角度:自然站立雙臂下垂時,前臂向外側偏斜超過15度即提示異常。正常攜帶角男性約10度,女性約13度,超過此范圍需結合其他檢查。觀察肘后部皮膚皺褶是否對稱,患側常出現皮膚牽拉征。
2、攜帶角測量:使用量角器測量肱骨長軸與前臂軸線夾角。將量角器中心置于肘關節旋轉中心,固定臂平行于肱骨中線,移動臂平行于尺骨中線。測量時需保持肘關節完全伸展且前臂旋后位。
3、雙側對比:健側肢體可作為天然對照。讓患者雙手持物平舉,觀察兩側肘關節伸展軌跡是否一致。外翻側常出現持物時腕關節代償性內收,伴有前臂旋前力量減弱。
4、功能評估:進行梳頭、系扣子等日常動作測試。肘外翻患者易出現尺神經卡壓癥狀,表現為環小指麻木或握力下降。檢查Tinel征陽性提示尺神經病變,需進一步神經傳導檢查。
5、影像診斷:X線正側位片可精確測量肱骨-尺骨角,CT三維重建能顯示關節面匹配情況。MRI適用于評估韌帶損傷或軟骨磨損,超聲檢查有助于動態觀察尺神經滑移狀況。
日常護理建議穿戴肘關節支具限制過度伸展,避免提重物及重復性旋前動作。康復訓練側重前臂旋后肌群強化,可進行彈力帶抗阻練習。飲食注意補充維生素D和鈣質,推薦每日攝入300ml牛奶、50g豆制品。游泳和太極拳等低沖擊運動有助于改善關節協調性,每周保持3次30分鐘有氧鍛煉。癥狀持續進展或伴有神經癥狀時需骨科專科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