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肚子尿少可能與脫水、急性胃腸炎、食物中毒、腸道感染、電解質紊亂等原因有關。腹瀉導致體液大量流失,若未及時補充水分,可能引發尿量減少。
1、脫水
腹瀉時體內水分通過糞便快速流失,未及時補充液體可能導致脫水。脫水會減少腎臟血流量,使尿液生成減少。輕度脫水可通過口服補液鹽緩解,嚴重時需靜脈補液治療。觀察口唇干燥、皮膚彈性下降等表現有助于判斷脫水程度。
2、急性胃腸炎
病毒或細菌感染引起的胃腸炎會導致腹瀉和嘔吐,造成體液丟失。輪狀病毒、諾如病毒是常見病原體,可能伴隨發熱、腹痛。治療包括蒙脫石散、雙歧桿菌三聯活菌等藥物調節腸道功能,同時需預防脫水。
3、食物中毒
食用變質或污染食物后,毒素刺激腸道引發分泌性腹瀉。金黃色葡萄球菌、沙門氏菌等病原體可能導致水樣便和尿量減少。治療需用鹽酸小檗堿等藥物控制感染,必要時使用消旋卡多曲減少腸道液體分泌。
4、腸道感染
細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等感染性疾病會引起膿血便和里急后重,伴隨體液丟失。病原體侵襲腸黏膜導致炎癥反應,可能使用左氧氟沙星、甲硝唑等抗生素治療。感染控制后尿量可逐漸恢復。
5、電解質紊亂
長期腹瀉可能導致鈉、鉀等電解質失衡,影響腎臟濃縮功能。低鉀血癥可表現為肌無力、心律失常,需檢測血電解質水平。口服補液鹽或靜脈補充電解質溶液可糾正紊亂,恢復尿液正常生成。
腹瀉期間建議少量多次飲用淡鹽水或口服補液溶液,避免高糖飲料加重腹瀉。飲食選擇易消化的米粥、面條等低渣食物,暫禁食乳制品和高纖維食品。若出現持續尿少、意識模糊等嚴重脫水表現,或腹瀉超過3天未緩解,須立即就醫進行靜脈補液和病因治療。兒童、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更需密切監測脫水體征,必要時住院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