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內分泌腫瘤通常由內分泌科、腫瘤科、普外科、消化內科和核醫學科聯合治療。神經內分泌腫瘤可能發生在胰腺、胃腸道、肺部等部位,具有激素分泌功能,治療需根據腫瘤位置、功能和惡性程度綜合評估。
一、內分泌科
內分泌科主要負責評估腫瘤的激素分泌功能及相關代謝紊亂。功能性神經內分泌腫瘤可能導致胰島素瘤綜合征、胃泌素瘤等,需通過激素水平檢測和功能試驗確診。內分泌科醫生會制定控制激素分泌的藥物方案,如生長抑素類似物,并監測電解質平衡和血糖波動。
二、腫瘤科
腫瘤科主導全身性治療方案,針對轉移性或高增殖活性腫瘤。根據病理分級選擇靶向治療、化療或肽受體放射性核素治療。常用藥物包括依維莫司、舒尼替尼等分子靶向藥,以及鏈脲佐菌素為基礎的化療方案。腫瘤科還需協調多學科會診確定個體化治療路徑。
三、普外科
普外科實施原發灶根治性切除或減瘤手術,尤其適用于局限性胰腺神經內分泌腫瘤或腸梗阻病例。手術方式包括胰十二指腸切除術、腸段切除術等。對于肝轉移灶可能聯合肝膽外科進行射頻消融或肝動脈栓塞,需術前評估腫瘤負荷和血管侵犯情況。
四、消化內科
消化內科通過內鏡和超聲內鏡診斷消化道神經內分泌腫瘤,對小于1厘米的胃或直腸病灶可進行內鏡下切除。對于類癌綜合征引發的腹瀉、潮紅等癥狀,需使用血清素受體拮抗劑控制。定期內鏡監測有助于早期發現復發或新發病灶。
五、核醫學科
核醫學科提供生長抑素受體顯像定位病灶,指導治療決策。對于生長抑素受體陽性的轉移性腫瘤,可實施镥177標記的肽受體放射性核素治療。該科室還負責治療后的療效評估,通過PET-CT監測腫瘤代謝活性變化。
神經內分泌腫瘤患者需長期隨訪,建議每3-6個月復查腫瘤標志物和影像學檢查。飲食上注意少量多餐,避免酒精和刺激性食物,功能性腫瘤患者需嚴格記錄低血糖或腹瀉發作情況。適度進行有氧運動改善心肺功能,但避免劇烈運動誘發類癌危象。出現不明原因體重下降、持續性腹痛或激素相關癥狀時應及時復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