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寒可通過溫中散寒、健脾和胃類藥物緩解,常用藥物包括附子理中丸、香砂養(yǎng)胃丸、小建中湯等。胃寒多由飲食生冷、脾胃虛弱、外感寒邪等因素引起,表現(xiàn)為胃脘冷痛、喜溫喜按、嘔吐清水等癥狀。
1、溫中散寒:
附子理中丸是治療胃寒的基礎方劑,含附子、干姜等成分,適用于胃脘冷痛伴腹瀉者。良附丸以高良姜、香附為主藥,對寒凝氣滯型胃痛效果顯著。日常可配合生姜紅糖水驅寒暖胃,避免空腹食用冰鎮(zhèn)飲品。
2、健脾和胃:
香砂養(yǎng)胃丸含木香、砂仁等藥材,能改善脾胃虛寒導致的食欲不振。參苓白術散適合長期胃寒伴消化不良者,通過補脾益氣增強運化功能。建議每日晨起飲用小米山藥粥,配合腹部順時針按摩促進胃腸蠕動。
3、理氣止痛:
小建中湯具有溫補中焦、緩急止痛功效,對胃寒攣痛效果明顯。氣滯胃痛顆粒能緩解寒邪凝滯引起的脹悶感,含柴胡、枳殼等行氣藥材。發(fā)作時可用熱水袋熱敷上腹部,穿著高腰衣物避免臍周受涼。
4、病理因素:
慢性胃炎可能因幽門螺桿菌感染或膽汁反流誘發(fā)胃寒癥狀,常伴隨噯氣、反酸。萎縮性胃炎患者胃黏膜屏障受損,更易出現(xiàn)畏寒喜暖表現(xiàn),需通過胃鏡明確診斷后聯(lián)合抗生素治療。
5、伴隨癥狀:
胃寒合并腹瀉可選用補中益氣湯調理,嘔吐明顯者配用丁香柿蒂湯。若出現(xiàn)嘔血黑便等消化道出血癥狀,提示可能存在消化性潰瘍,需立即就醫(yī)進行抑酸護胃治療。
胃寒患者日常需保持飲食溫熱細軟,推薦食用南瓜粥、羊肉湯等溫補性食物,每日餐后散步15分鐘促進消化。冬季注意佩戴暖腹腰帶,避免久坐濕地。長期反復發(fā)作需排查甲狀腺功能減退等全身性疾病,艾灸中脘、足三里等穴位可作為輔助療法。癥狀持續(xù)加重或體重下降明顯時,應及時進行胃鏡檢查排除器質性病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