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氣引起的潰爛需通過抗真菌治療結合創面護理改善,常用方法有外用抗真菌藥物、局部消毒處理、保持足部干燥、穿透氣鞋襪及避免抓撓。腳氣通常由皮膚癬菌感染引起,表現為足部脫屑、水皰或糜爛。
1、外用抗真菌藥物
可選用聯苯芐唑乳膏、硝酸咪康唑軟膏或特比萘芬凝膠等抗真菌藥物涂抹患處,抑制皮膚癬菌生長。潰爛部位需先清潔后再用藥,避免繼發細菌感染。若合并滲出液,建議使用含氧化鋅成分的藥膏輔助收斂。
2、局部消毒處理
潰爛面可用稀釋碘伏或氯己定溶液輕柔消毒,減少細菌定植風險。避免使用酒精等刺激性液體,防止加重皮膚損傷。嚴重潰爛時可用無菌紗布覆蓋保護,每日更換敷料。
3、保持足部干燥
真菌在潮濕環境易繁殖,需每日用溫水清洗后徹底擦干趾縫。沐浴后可使用吹風機低溫檔吹干足部,必要時撒布抗真菌粉劑。選擇吸濕性強的棉質襪子并及時更換。
4、穿透氣鞋襪
優先穿著網面運動鞋或真皮皮鞋,避免塑料材質鞋履。襪子應選擇含銀離子纖維的抗菌款式,每日至少更換一次。夏季可多備幾雙鞋輪換穿著,確保鞋內濕氣充分散發。
5、避免抓撓
瘙癢時可用冷敷或輕拍代替搔抓,防止潰爛擴大。夜間可佩戴棉質手套睡眠,減少無意識抓撓。若瘙癢劇烈,可短期外用弱效糖皮質激素緩解癥狀,但需嚴格遵醫囑控制使用周期。
腳氣潰爛期間應避免共用拖鞋、浴巾等個人物品,家庭成員需同步排查真菌感染。飲食上減少高糖食物攝入,適當補充維生素B族增強皮膚抵抗力。若潰爛持續兩周未愈或出現紅腫熱痛,提示可能繼發細菌感染,須及時就醫進行創面細菌培養及系統性抗感染治療。日常可選用含茶樹精油的沐浴產品輔助抑菌,但不可替代藥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