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慢性尿潴留主要表現為排尿困難、尿頻尿急、下腹墜脹感、尿流變細及殘余尿量增多。慢性尿潴留可能與膀胱出口梗阻、神經源性膀胱、盆腔器官脫垂、尿道狹窄、藥物副作用等因素有關。
1、排尿困難
排尿困難是慢性尿潴留的核心癥狀,表現為排尿啟動延遲、尿流中斷或需用力擠壓腹部輔助排尿。長期排尿困難可能導致膀胱逼尿肌代償性肥厚,進一步加重排尿障礙。這種情況常見于膀胱頸硬化或尿道括約肌功能障礙患者,需通過尿動力學檢查明確病因。
2、尿頻尿急
尿頻指每日排尿次數超過8次,尿急表現為突發強烈排尿感且難以延遲。由于膀胱排空不全,殘余尿持續刺激膀胱黏膜,引發逼尿肌過度活動。夜間尿頻尤為明顯,可能影響睡眠質量。此類癥狀需與尿路感染鑒別,可通過尿常規檢查排除感染因素。
3、下腹墜脹感
膀胱長期過度充盈導致下腹部持續性脹痛或壓迫感,在排尿后暫時緩解。觸診可發現恥骨上區飽滿,叩診呈濁音。嚴重者可能出現充盈性尿失禁,即膀胱壓力超過尿道阻力時發生不自主漏尿。這種情況提示膀胱代償功能已受損。
4、尿流變細
尿流速度明顯減慢,尿線變細或呈滴瀝狀,排尿時間顯著延長。尿流率檢測顯示最大尿流率低于15毫升/秒。這種癥狀多由尿道機械性梗阻引起,如尿道瘢痕狹窄或盆腔腫瘤壓迫,需結合影像學檢查評估梗阻部位。
5、殘余尿量增多
排尿后膀胱超聲檢測殘余尿量超過50毫升即為異常,慢性尿潴留患者常超過100毫升。殘余尿增加易繼發尿路感染和膀胱結石,長期可導致腎積水。導尿測量是評估殘余尿量的金標準,必要時需留置導尿管緩解癥狀。
建議患者記錄排尿日記監測癥狀變化,避免攝入咖啡因等利尿物質,進行盆底肌訓練改善排尿功能。出現發熱、腰痛等感染征象或完全無法排尿時需立即就醫。治療需針對病因采取藥物、導尿或手術干預,同時注意預防泌尿系統并發癥。定期復查膀胱功能評估病情進展,合并糖尿病等基礎疾病者需加強原發病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