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腸癌腸內營養治療可能出現的并發癥包括導管相關感染、胃腸道不耐受、代謝紊亂、機械性并發癥及再喂養綜合征。
1、導管相關感染:
長期留置鼻飼管或空腸造瘺管可能引發局部或全身感染。導管入口處紅腫滲液提示局部感染,發熱寒戰需警惕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護理需每日消毒穿刺點,定期更換敷料。感染發生時需拔除導管并送培養,根據結果選用頭孢曲松、萬古霉素等抗生素。
2、胃腸道不耐受:
腸內營養液輸注速度過快或溫度過低可導致腹瀉腹脹。可能與低白蛋白血癥導致的腸道水腫有關,表現為排便次數>3次/日伴水樣便。調整輸注速度為30-50ml/h,營養液加溫至37℃,選用短肽型制劑如百普力可改善耐受性。
3、代謝紊亂:
高血糖、電解質失衡常見于腫瘤消耗狀態患者。快速輸注高糖營養液可能誘發高滲性昏迷,血鉀<3.5mmol/L時出現肌無力。監測血糖每6小時一次,胰島素皮下注射控制血糖;低鉀血癥需靜脈補鉀,速度不超過20mmol/h。
4、機械性并發癥:
鼻腸管移位或堵塞發生率達15%,表現為突然嗆咳或輸注阻力增大。導管異位至氣管需立即拔除,管道堵塞可用碳酸氫鈉沖管。空腸造瘺管周圍滲漏需檢查固定裝置,必要時更換大號導管。
5、再喂養綜合征:
長期營養不良患者快速恢復喂養時,胰島素分泌增加導致磷鉀鎂向細胞內轉移。血磷<0.5mmol/L可誘發心律失常,需在營養支持前48小時靜脈補充甘油磷酸鈉,起始喂養熱量控制在15-20kcal/kg/d。
腸內營養實施期間建議采用漸進式喂養策略,初始選擇等滲短肽制劑,輸注速度從20ml/h逐步遞增。每日記錄腹圍變化,監測前白蛋白等營養指標。護理需每4小時沖洗導管,床頭抬高30°預防反流。出現持續嘔吐或腹痛加劇需立即CT排除腸梗阻。聯合營養師制定個體化方案,逐步增加膳食纖維如蘋果泥、燕麥片的比例,改善腸道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