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性陰道病是一種由陰道內菌群失衡引起的常見感染性疾病,通常表現為分泌物增多、異味等癥狀。
1、菌群失衡:
陰道內正常以乳酸桿菌為主,當厭氧菌過度繁殖時會破壞微生態平衡。過度清洗、頻繁性生活可能擾亂酸性環境,導致加德納菌等致病菌占優勢。
2、典型癥狀:
灰白色稀薄分泌物增多是主要表現,常伴有魚腥味,性交后氣味加重。約半數患者出現外陰輕度瘙癢,通常無顯著紅腫或疼痛感。
3、診斷方法:
胺試驗陽性是重要判斷標準,將分泌物與氫氧化鉀混合后產生魚腥味。顯微鏡檢查發現線索細胞比例超過20%,pH值檢測顯示陰道環境高于4.5。
4、藥物治療:
甲硝唑可有效抑制厭氧菌,克林霉素適用于孕婦患者,替硝唑作為替代選擇。口服與局部用藥療效相當,治療期間需避免飲酒以防雙硫侖樣反應。
5、復發預防:
避免陰道灌洗破壞自凈作用,選擇棉質透氣內褲。同房使用避孕套減少交叉感染,適量攝入含益生菌酸奶幫助維持菌群平衡。
保持外陰清潔干燥,日常可進行凱格爾運動增強盆底肌功能。飲食注意控制高糖食物攝入,增加十字花科蔬菜攝取量。出現持續異味或不適建議婦科就診,伴侶無需常規治療但反復發作時需共同用藥。月經期抵抗力下降期間需加強護理,游泳后及時更換泳衣避免潮濕環境滋生細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