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時間以來,人們一直懷疑病毒感染會加劇阿爾茨海默病等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發展。德國神經退行性疾病中心等機構的研究人員最新發現,“罪魁禍首”可能是自然存在于人類基因組中的“內源性逆轉錄病毒”。這一發現為治療神經退行性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數百萬年前,遠古逆轉錄病毒通過入侵人體,將自己的遺傳信息整合到人類的基因組中,經過突變、缺失等變異,其中大部分片段演變成人類基因組中的“暗物質”潛伏了下來。這些片段被稱為內源性逆轉錄病毒元件,大約占人類基因組序列的8%。
這些自然存在的病毒遺傳殘留物大多數在嚴格的表觀遺傳調控下會保持“沉默”。然而,研究人員發現,在某些條件下,內源性逆轉錄病毒會隨著人體自然衰老或被外源性因素影響而“激活”,并加劇神經退行性疾病等的發生和發展。
腦內Tau蛋白的異常聚集是阿爾茨海默病等神經退行性疾病重要的病理表現。研究人員通過細胞培養模擬了人類細胞從內源性逆轉錄病毒包膜中產生某些蛋白質的情況。他們發現,這些病毒蛋白可以成為Tau蛋白聚集體的運輸介質,加速Tau聚集體在細胞間的運輸,從而加劇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發展。
研究人員在最新一期英國《自然-通訊》雜志上發表報告說,內源性逆轉錄病毒可以成為未來治療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潛在標靶。一方面,可以嘗試抑制相關基因表達,即再次滅活這些病毒;另一方面,可以用生物技術方法分離病毒并進行繁殖,研制相關疫苗。此外,研究人員正在考慮使用抗病毒藥物治療相關疾病。在細胞培養中,他們已經發現抗病毒藥物可以阻止Tau蛋白聚集體的擴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