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少陰腎經是十二經脈之一,起于足小趾下,斜走足心,沿內踝后向上循行于下肢內側后緣,經脊柱旁入腎絡膀胱,其主干從腎向上過肝膈入肺中,沿喉嚨挾舌根,支脈從肺出絡心注胸中。
足少陰腎經的循行可分為體表路線與體內路線兩部分。體表路線始于足底涌泉穴,沿內踝后方上行,經小腿內側后緣至腘窩內側,再沿大腿內側后緣上行至腹部。體內路線從長強穴貫脊屬腎絡膀胱,主干從腎上行穿過肝膈入肺,沿氣管兩側上行至舌根兩側,支脈從肺分出聯絡心臟。
該經脈在足部分布有涌泉、然谷、太溪、大鐘等穴位,下肢部有照海、復溜、交信等穴位,腹部有橫骨、大赫、氣穴等穴位,胸部有俞府、彧中等穴位。這些穴位多用于治療泌尿生殖系統疾病、咽喉病癥及經脈循行部位的疼痛。
足少陰腎經與足太陽膀胱經相表里,在生理功能上主藏精、主水液代謝、主納氣,病理上易出現腰膝酸軟、耳鳴耳聾、遺精滑泄、水腫氣喘等腎系病癥。臨床常通過針刺、艾灸其穴位來調節腎氣,治療相關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