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性潰瘍主要表現為上腹部疼痛、反酸、噯氣、惡心嘔吐、黑便等癥狀。消化性潰瘍通常由幽門螺桿菌感染、長期服用非甾體抗炎藥、胃酸分泌過多、胃黏膜屏障功能減弱、遺傳因素等原因引起。
1、上腹部疼痛
上腹部疼痛是消化性潰瘍最常見的癥狀,疼痛多表現為鈍痛、灼痛或饑餓樣不適感。胃潰瘍疼痛多發生在餐后半小時至兩小時,十二指腸潰瘍疼痛則多發生在空腹時,進食后可緩解。疼痛具有周期性發作的特點,春秋季節容易加重,持續數周后可自行緩解。
2、反酸
反酸是指胃內容物反流至食管和口腔,患者常感覺胸骨后灼熱感。消化性潰瘍患者由于胃酸分泌異常和胃動力障礙,容易出現反酸癥狀。反酸多在夜間平臥時加重,可伴有口苦、口臭等不適。
3、噯氣
噯氣是指胃內氣體經食管排出體外的過程。消化性潰瘍患者由于胃腸功能紊亂,常出現頻繁噯氣。噯氣可暫時緩解上腹飽脹感,但過度噯氣可能加重胃酸反流。
4、惡心嘔吐
惡心嘔吐多見于潰瘍活動期或出現并發癥時。胃潰瘍患者嘔吐后疼痛可暫時緩解,十二指腸潰瘍患者嘔吐物中可能含有膽汁。若嘔吐物呈咖啡樣,提示可能存在上消化道出血。
5、黑便
黑便是上消化道出血的特征性表現,糞便呈柏油樣、黏稠發亮。消化性潰瘍出血量超過50毫升即可出現黑便。長期慢性失血可導致貧血,表現為頭暈、乏力、面色蒼白等癥狀。
消化性潰瘍患者應注意飲食調理,避免辛辣刺激、過冷過熱食物,戒煙限酒,保持規律作息。建議少食多餐,細嚼慢咽,選擇易消化、富含優質蛋白和維生素的食物。適當進行散步等輕度運動有助于改善胃腸功能。若癥狀持續不緩解或出現嘔血、劇烈腹痛、體重明顯下降等表現,應及時就醫進行胃鏡檢查明確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