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頸原位癌通常由高危型人乳頭瘤病毒持續感染引起,其他誘因包括免疫抑制、多產次、長期口服避孕藥及吸煙等因素共同作用。該病變屬于癌前階段,指異常細胞局限于宮頸上皮內尚未突破基底膜,主要與以下五類因素相關:
高危型HPV感染是首要病因。約90%的病例與HPV16、18型相關,病毒E6/E7致癌蛋白通過抑制p53和Rb腫瘤抑制蛋白導致細胞異常增殖。對于持續感染患者,可通過宮頸錐切術或環形電切術切除病變組織,同時接種HPV疫苗可預防新發感染。
免疫系統功能低下會加速病變進展。HIV感染者、器官移植后使用免疫抑制劑者風險增加3-5倍。這類人群需定期進行TCT和HPV聯合篩查,必要時采用局部消融治療,同時需優化免疫抑制方案。
多產次及過早生育是重要危險因素。分娩≥3次的女性因宮頸轉化區反復損傷修復,上皮化生過程中更易出現基因突變。建議產后加強宮頸癌篩查頻率,發現異常可考慮冷凍治療或激光汽化術。
長期口服避孕藥超過5年者風險上升1.5倍。合成雌激素可能改變宮頸粘液屏障功能,促進HPV病毒整合宿主DNA。此類患者建議改用屏障避孕法,每6個月進行陰道鏡監測。
煙草暴露可使患病風險加倍。香煙中的苯并芘等致癌物通過全身血液循環作用于宮頸組織,與HPV產生協同致癌效應。戒煙結合β-胡蘿卜素補充可改善宮頸上皮修復能力,重度吸煙者需縮短篩查間隔至3-6個月。
該病早期經規范治療5年生存率超95%,但未及時干預可能發展為浸潤癌。所有25歲以上女性建議每3年進行宮頸細胞學檢查,HPV陽性者需加做陰道鏡活檢。病理確診后根據病變范圍選擇LEEP刀手術或冷刀錐切,絕經后廣泛病變者可能需行全子宮切除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