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肝的形成主要與肝臟內脂肪代謝失衡有關,健康人群的肝臟脂肪含量應低于5%,超過這一比例即稱為脂肪肝。脂肪肝的形成主要有五大原因。
長期高熱量飲食是脂肪肝最常見的誘因。過量攝入油炸食品、甜飲料、精制碳水化合物等,會導致游離脂肪酸在肝臟內過度堆積。這類情況可通過調整飲食結構改善,建議增加膳食纖維攝入,減少飽和脂肪酸比例。
酒精性肝損傷是病理性脂肪肝的主要類型。乙醇代謝產物會抑制脂肪酸氧化,導致甘油三酯合成增加。患者通常伴隨右上腹隱痛、肝功能異常,戒酒是核心治療措施,嚴重時需聯合水飛薊賓等保肝藥物。
胰島素抵抗與代謝綜合征密切相關。肥胖人群脂肪組織釋放的游離脂肪酸增多,同時胰島素敏感性下降,促使肝臟脂肪沉積。這類患者多合并腰圍增粗、黑棘皮癥,需通過減重5%-10%改善代謝狀態。
某些藥物也可能引發脂肪性肝病。糖皮質激素、甲氨蝶呤等藥物會干擾脂蛋白合成,長期使用需監測肝酶變化。出現藥物性肝損傷時應及時調整用藥方案,必要時采用熊去氧膽酸進行干預。
極少數情況與遺傳代謝缺陷有關。威爾遜病、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癥等先天性疾病會導致銅或異常蛋白在肝細胞沉積,這類患者往往伴有角膜K-F環、肺氣腫等特征性表現,需進行基因檢測確診。
當超聲檢查顯示脂肪肝伴有肝酶持續異常時,建議消化內科就診排查肝炎、肝硬化等進展性肝病。日常應注意控制體重指數在24以下,每周進行15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