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門狹窄是指肛門或肛管直徑縮小,導致排便困難的病理狀態。該癥狀可能由先天性發育異常、炎癥性疾病、手術創傷、腫瘤壓迫、放射治療損傷等因素引起,通常表現為排便疼痛、便條變細、排便時間延長等癥狀。
先天性肛門狹窄多見于嬰幼兒,與胚胎期直腸肛門發育畸形有關。成人患者中,慢性肛周炎癥是常見誘因,如反復發作的肛裂、肛瘺可導致局部纖維組織增生。痔瘡手術或肛周膿腫引流術后瘢痕攣縮約占醫源性病例的70%,瘢痕組織彈性降低會逐漸形成環狀狹窄。
克羅恩病等炎癥性腸病可能引發全層腸壁增厚,約25%的患者會出現肛管進行性狹窄。直腸腫瘤向肛管浸潤生長時,除造成機械性梗阻外,還可能伴隨里急后重、黏液血便等報警癥狀。盆腔放射治療后的纖維化改變通常發生在放療結束后6-24個月,其狹窄程度與照射劑量呈正相關。
輕度狹窄可通過飲食調節改善,建議增加膳食纖維攝入量,如燕麥、火龍果、奇亞籽等,配合溫水坐浴促進局部血液循環。中重度病例需要醫療干預,肛門擴張術適用于彈性尚好的膜狀狹窄,直腸內支架植入能暫時緩解腫瘤性梗阻。瘢痕性狹窄需行肛門成形術,術后需預防切口感染。所有患者均應定期進行肛門指診評估治療效果,腫瘤患者需每3個月復查腸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