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痛分娩和分娩鎮痛在臨床實踐中屬于同一概念,均指通過醫療手段減輕產婦分娩疼痛,常用硬膜外麻醉、腰麻-硬膜外聯合麻醉等技術實現。
1、概念定義:
無痛分娩與分娩鎮痛均為醫學術語,描述在自然分娩過程中采用麻醉技術阻斷疼痛傳導。硬膜外麻醉通過導管向硬膜外腔注入羅哌卡因、布比卡因等局部麻醉藥物,選擇性抑制神經傳導;腰麻-硬膜外聯合麻醉則結合蛛網膜下腔單次給藥與硬膜外持續給藥優勢。
2、技術實施:
臨床操作需由麻醉醫師執行,包括體位擺放、消毒鋪巾、穿刺置管等步驟。實施時機通常選擇第一產程活躍期宮口開3cm后,需持續監測胎心、宮縮及產婦血壓變化。芬太尼、舒芬太尼等阿片類藥物可能作為輔助用藥增強鎮痛效果。
3、適應范圍:
適用于絕大多數自然分娩產婦,但存在凝血功能障礙、穿刺部位感染、顱內高壓等情況需禁忌。可能與產程延長、器械助產率上升等因素有關,通常表現為暫時性低血壓、皮膚瘙癢等輕微不良反應。
4、效果差異:
不同麻醉方式存在鎮痛強度差異,硬膜外麻醉可保留產婦運動功能實現"可行走的鎮痛",而腰麻起效更快。藥物濃度調整可形成鎮痛梯度,滿足不同產程階段的疼痛管理需求。
5、認知誤區:
部分群體誤認為無痛分娩完全消除疼痛,實際是將其控制在可耐受范圍VAS評分≤3分。與全身麻醉不同,該技術不影響產婦意識,可主動參與分娩過程。
建議產婦在孕晚期參加分娩鎮痛宣教課程,了解技術原理與操作流程。產前評估需完善血常規、凝血功能等檢查,分娩期間保持側臥位避免仰臥位低血壓綜合征。產后早期可進行凱格爾運動促進盆底肌恢復,飲食宜選擇高蛋白、高纖維食物預防便秘。出現頭痛、下肢麻木等異常癥狀需及時告知醫護人員。